聚焦汽车新质生产力,这个论坛释放创新强音黑料今日国内:黑料今日国内最新爆料与吃瓜大事件汇总强音
新华社重庆8月1日电 题:聚焦汽车新质生产力,这个论坛释放创新强音
新华社记者唐诗凝、李晓婷、田金文
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,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载体。如何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汽车产业加快转型升级?7月30日至31日在重庆江北举办的“2025汽车新质生产力发展论坛”汇聚政产学研各界的真知灼见。
新质生产力引领汽车产业变革
“新能源汽车本身就是新质生产力。”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、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苏波表示,新能源汽车是以技术革命性突破、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等为核心的先进生产力形态。
苏波说,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领跑全球,销量增长迅猛、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提升、产业链优势突出。但也要看到,产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仍然存在。“必须强化科技自立自强,抢占全球创新制高点,以技术链突破引领产业链升级,集中力量攻关车规级芯片、高安全固态电池等难点。”
当前,智能化、电动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汽车产业格局。“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安全始终是不变的主题,也是汽车产业构筑新质生产力的基石。”赛力斯集团董事长张兴海说,着力打造覆盖研发、测试、制造、供应链等全流程的智能安全保障体系,企业不断提升新能源汽车智能安全水平。
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彭华岗认为,技术创新必须深深扎根于可持续性、包容性与责任感的沃土。
“当前,ESG成为汽车产业的生存必修课。汽车产业变革不是孤立的技术竞赛,而是系统性、全局性的生态重塑。”彭华岗说,令人欣喜的是,中国汽车产业正以创新实践交出ESG答卷——投资价值凸显、评级水平跃升、信披更加透明。
锻造供应链创新硬实力
供应链的系统性优势是我国汽车产业的根基。供应链作为汽车产业的生命线,其创新能力、协同效率、韧性水平直接决定着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度和广度。
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委员李大开表示,汽车供应链配套的整零关系正从单一供应转向联合开发,产业协同创新不断催生新活力;同时,绿色制造与智能制造融合,引领低碳高效生产,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管理成为产品的新标尺。
超快充电池技术助力绿色转型,AI智能座舱的多模态进化与全域融合技术路径,面向全球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布局探索……论坛现场,供应链企业代表带来了一个个含“新”量十足的实践案例分享,彰显创新发展的含金量。
超聚变数字技术有限公司智慧能源解决方案业务总裁程肇说,“车—桩—网”深度融合的趋势下,技术创新不断突破生产力边界的同时,数据要素将重构生产关系,例如车端进行电池健康度诊断、桩端提供AI充电需求预测、网端实现电网负荷动态响应。
与会人士普遍认为,供应链的发展离不开整车的牵引,整零合作对于整个供应链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至关重要。
“良好的产业生态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前提。”长安汽车采购中心总经理毛琼林说,基于设计垂直整合与制造水平分工两条价值主线,围绕产品最优、成本最低、柔性最强、关系最铁打造自主可控、安全可靠的新型供应链,长安不断健全供应商体系,提高综合竞争力。
探寻高质量出海新路径
“近年来,我国汽车出口迎来跨越式增长。今年上半年,汽车出口达308.3万辆,同比增长10.4%,实现稳定较快增长。”谈及中国汽车出海前景,国家信息中心正高级经济师徐长明充满信心:当前全球汽车总需求不断增长,新兴市场潜力巨大。
中国汽车出海势头强劲,正成为不少车企的重要增长引擎。在这一过程中,如何让产业高速发展的步伐始终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,是本届论坛探讨的一大议题。
加速从量向质的提升。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红钢表示,中国汽车产业正处于转折期,要从单一“产品输出”迈向全链条“体系输出”,以技术为驱动、标准为桥梁、品牌为核心,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重要跨越。
全面提升合规能力建设。“汽车出海面临技术法规、标准认证等多重限制。”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谷民崇认为,需充分认识技术贸易性壁垒“双刃剑”,夯实质量基础,不断提升产业安全水平,同时加强合规能力建设,推动制度型出海,完善海外服务体系。
“通过技术、资本、市场、供应链等合作建立对外投资的共同体,聚集上下游优势企业,共建海外产业园,持续强化属地化运营能力,实现协同打造和维护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形象。”江汽集团控股公司董事长、总经理项兴初说。